世娱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史记)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史记)

来源:世娱网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史记)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九) ——《史记》阅读【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天汉

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司马迁“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上之意,以塞睚眦之辞”,结果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赎,交游

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大约征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与世长辞。

二、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复杂,既受到传统史家“实录”精神、历史循环、先秦儒家明君贤臣及“德政”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此外,其思想亦有新的进步内容。

●如他以人事为依据,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天道观表示怀疑。

●在对历史具体考察过程中,能“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联系。

●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即君明臣贤、公正合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裕。

三、司马迁的创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内容简介】

《史记》本名为《太史公书》,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世家、列

传、书、表五体组成。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书八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表十篇,是各代的历

史大事记。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扬善贬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成的。它如实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主题思想】

一、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即帝王,尤其是对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的揭露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好酒及色”

2、其次,《史记》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加以揭露批判。《吕太后本纪》“去眼,煇(huī,以火灼烫)耳,饮瘖(yīn,使嗓子变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3、再次,《史记》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迂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酷吏列传》王温舒“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叔孙通公孙弘“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虽详与善,阴抱其祸。”(《平津侯主父列传》)

二、《史记》在揭露和批判、、庸俗的同时,还运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明君”“贤臣”、反抗强暴的英雄及中下层一些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匈奴列传》中说:“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陈涉列入“世家”与诸侯同视,给其以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项羽,写入“本纪”,与帝王同列。此外,《史记》还描写了

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游侠列传》“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叙事成就】

一:《史记》的叙事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二:《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各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学成之后前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商君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三: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这两个事件分别见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绛侯周勃

世家》、《吴王濞列传》等篇目。作者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四:《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人物刻画】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

一:闾巷之人的入传,表现出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

鸣不平。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立传,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个性:《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

又往往对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

共性:人物身上表现出的得到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A苏秦佩六国相印后,“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苏秦列传》)

B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前往咸阳行役,一般的小吏都赠钱三百,唯独萧何送给刘邦五百钱。汉初封侯,刘邦为萧何益封二千户,用以报答先前多送二百钱的恩惠。(《萧相国世家》)C韩信为布衣时从人寄食,一位漂母曾接济他数十日,韩信封楚王之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淮阴侯列传》)

D王陵对张苍有不杀之恩,“及苍贵,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张丞相列传》)

2: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

A伍子胥父兄均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奔亡吴国,借吴之力攻入楚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列传》)

B主父偃为齐相,到达齐地之后,向昆弟宾客散发五百金,从此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许再入家门,用以报复他在贫困时所遭到的冷遇。(《平津侯主父列传》)

C范雎奉行的人生哲学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因此,对过他的魏齐、须贾,或令其死,或令其辱,而对搭救过他的王稽、郑安平,都请求秦王委以重任。(《范雎蔡泽列传》)3: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和《报任安书》中两次提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他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

4衣锦还乡者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三: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透视的方法,刻画出复杂的、饱和浑圆、多棱角的人物形象。

1、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2、李斯这个人物,司马迁反复刻画他外似刚愎而内实游移的矛盾状态:在农民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他想知难而退,却又贪恋富贵,下不了决心;在赵高废立之际,开始像是要以身殉国,经赵高劝之以利害,马上退缩妥协;对于秦二世的无道,本想犯颜直谏,一旦二世责问,立刻苟合求容。

李斯的双重人格表现得非常充分。

3、史记索使用的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

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樊郦滕灌列传》还披露了这样一件事实,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兒女推到车下,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

【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

关于陈平的刻画——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和楚汉相争,于是他大显身手,屡献奇计。他设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又是他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刘邦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安危。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藩的贾谊、晁错,都是这类悲剧英雄。

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田横是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

物,他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汉朝而自杀,其随从和东海五百义士也相继殉难,涌现出的是一个悲剧群体。

1、完美型:《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兒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义士

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

2、缺失型:项羽为代表,他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本身的缺欠。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以显示他的灵异。《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

《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往往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结构语言】

《史记》很重视结构,最突出的是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明作者自己的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如《佞幸列传》以议论开头,提起全篇。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雄深雅健是总体的风格。 1、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张丞相列传》)、毛遂自荐之语(《平原君虞卿列传》)。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项羽说:“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刘邦言:“嗟夫!大丈夫当此也!”(《高祖本纪》)

2、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往往只

用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够渲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如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歌颂李广的正直和受士卒的爱戴。

【作品影响】

由于《史记》突出的艺术成就,所以深受后代文士喜爱,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以前,统治者视之为“谤书”,影响不够深广。从唐代开始,其影响越来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为典范。我国古代小说在纪传体格局、富于传奇色彩、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历史演义题材及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等方面,都继承了《史记》的有关文学表现因子。《史记》大胆揭露现实的精神、悲壮奇瑰的历史题材、精彩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古典诗歌在“实录”精神、题材、寄兴深远方面,也受到《史记》的很大影响。

【经典赏析】 《魏其武安侯列传》 主题思想

本篇揭露了西汉盛世下的宫廷斗争,描写了上层统治集团的互相倾轧,表现了对主义黑暗政治的批判和谴责。在政体下,品行愈卑鄙无耻,愈能在斗争中占上风,这就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君子败而小人胜”。所以本篇用主要篇幅刻画了田蚡这个微不足道的卑劣人物。

结构线索

本传是窦婴、田蚡、灌夫三人合传,标题只《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为了突出矛盾主线,灌夫传也可视为附传。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无限风波。头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用博众兽手段,构成一篇绝热闹的文字,直是神力。传以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耳目,以宾客为线索,以梁王等许多人为点染,以鬼报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相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

人物形象

叙魏其之贵,以功,叙武安之贵,以戚,贤否判矣。叙武安,始则服役魏其,继则比肩魏其,够则高架魏其,地位随时变换,面孔、声口也随时变换,一经太史之笔,便变幻异常,令人失笑。叙灌夫,入吴军,写其孝勇;颖水歌,写其豪横;结魏其,写同病相怜;援魏其写降心俯就;使酒骂座,骂尽满朝趋炎附势之徒;面孔心肠随时变换。

本篇还写了一群陪衬人物。两个不可一世的皇太后,两个至高无上的君主,一班保官自全的权臣,一群蝇营狗苟的宾客。司马迁将各色人物纳入窦田矛盾这一主线上来,用犀利的笔触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勾画出一幅绝妙的群丑图。

李将军列传 人物形象

李将军是司马迁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

四面照耀,通体皆灵,人物描写,堪称神技。李将军行军方略,于程不识口中序出;广之为人,反从射虎带下;不侯杀降事,在王朔燕语点明。有意无意间表现了人物性格。

主题结构

本篇感慨悲愤,全在李广数奇不遇时一事。篇首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云云,便立一篇之根。中间写种种不遇。最后,“上以为李广老,数奇”云云,再点明数奇眼目。总为数奇不遇,余文低徊凄感,表现作者激昂不平的感情。本篇以双线复调结构叙述李广事迹。一条写李广才气,写他“国士无双”的种种表现,贯穿着爱慕、景仰的情调;一条写他的遭遇,写他遭遇的坎坷数奇,贯穿着同情、惋惜的情调。

细节刻画

全篇以“射”字贯穿,中间“射”字凡十二回合。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射,乃全传纲领。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

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皆叙广善射事实。一篇精神全在射法一事。

实战演练 标点题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答案】:1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答案】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

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答案】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答案】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

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填空题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著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20、刘邦与项羽划定了楚汉边界,它就是(鸿沟)。 21、(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 22、“国人”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厉王)。 23、下令“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2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刘邦)。 25、首先抗秦的是(陈胜、吴广)。

26、飞将军是(李广),指鹿为马是(赵高),不食周粟的是(伯夷、叔齐),太公望是(姜

子牙),纸上谈兵的是(赵括),完璧归赵的是(蔺相如),围魏救赵的是(孙膑),“鸡鸣狗盗”出自孟尝君语,窃符救赵的是(信陵君),《说难》作者(韩非子)。

判断题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互

见法。(对)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

30.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对)

31.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对)32.商鞅推行的新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错)

33.当孟尝君被齐王免了职务时,除了毛遂,众门客都离开了他。(错)

3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对) 35.大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对)

36.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的追捕,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把一头黑发都愁白了。(对)

37.“暗渡陈仓”是与项羽有关的典故。(错) 38.大禹治理的是长江流域的水。(错)

39.《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对)

4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文字统一成了小篆。(对) 41.《史记》属于“十三经”之一。(错)

42.《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秦朝的历史。(错) 43.《史记》全书共12篇。(错) 44.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桂陵之战(F)

45.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T) 46.《史记》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T)

47.《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景帝,

共3000多年的历史(F)

48.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T)

49.人们常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的首创精神。此典故出自于西汉时期.(F)

50.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T) 51.商鞅变法发生于秦穆公时期(X)

52.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T) 53.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的是夏桀(F)

54.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T) 55.在《史记》中有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F) 56.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是指《书》(T)

57.《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T) 58.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生活在当时的韩国(F)

59.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韩非子(T) 60.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T)

61.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军指的是李广(T)

62.”分封制”起始于西周时期(T)

63.典故“不食周粟”说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T) . 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65.《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对)

66.《史记》中的“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对)

67.《史记》中的“书”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错) 68.“世家”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

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对)

69.《史记》中的“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对) 70.《史记》中的“列传”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错)

71.司马迁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对)

72.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少数名族做传的史学家吗(对) 73.《史记》的专称是“太史公书”吗(对) 74.司马迁认为政治事件是历史中心吗(错) 75.《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了帝王的功绩(对)

76.中国传统小说多次以“传为名”但这与《史记》中的列传无关(错)

77.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

78《史记》以本纪、列传、世家为主体(错)

79.《史记》中的三皇指是伏羲、神农、轩辕吗?(对) 80.“沐猴而冠”指的是刘邦吗(错) 81、开辟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是汤吗?(对)

82、“文武双雄,英风伟慨”指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吗(对) 83、鸿门宴出自高祖本纪?(错) 84、韩信被刘邦设计所杀?(错)

85、“国人”中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幽王?(错) 86、成语“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对) 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的是( A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2.“国人”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B ) A周幽王B周厉王C周武王

3.主张连横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是(B) A苏秦B张仪C商鞅 4.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B )

A刘邦与项羽 B 黄帝与蚩尤C周武王与商纣王

5.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c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A ) A刘邦B范增C项羽

7. (A)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 A赵国B齐国C楚国 8.孔子出生在(A ) A鲁国B燕国C韩国

9. (B)答应与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A 楚成王B重耳C子玉 10. (A)首先抗秦。 A陈胜、吴广B项梁C刘邦 11.冯谖是(B)的门客。 A春申君B孟尝君C信陵君 12.燕太子丹派(C)刺杀秦王嬴政。 A专诸B高渐离C荆轲

1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出自(A) A史记高祖本纪B史记项羽本纪C史记高祖本纪 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B纪事本末体C纪传体 15.史记全书共计(B)篇 A120 B130 C140

17.《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C)

A.表 B. 本纪 C. 世家

18.下面哪个事件在《史记》中查不到(B) A. 长平之战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

19.本纪主要记载的是(A)的生平事迹 A帝王B诸侯C其他历史人物 20.世家主要记载的是(B)的生平事迹 A帝王B诸侯C其他历史人物 21. 商鞅变法,开始于(B)

A、前221年 B.前356年 C.公元221年 D.公元356年 2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D ) A.秦孝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3.周灭商的一次大的战役是( A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C) A.道家和兵家 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诸子百家

25.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C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0年

26.《史记》属于什么体史书(C )。 A、断代体 B、编年体 C、记传体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7.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28.《史记》共记载了多少年的历史(B)。 A、2000多 B、3000多 C、4000多 D、5000多

29.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历史面貌的是( B )。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汉书》

30.《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31.“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 B )

A、刘邦与项羽 B、黄帝与蚩尤 C、周武王与商纣王

32.下令“焚书坑儒”的是( A ) A、秦始皇 B、胡亥 C、扶苏 D、董仲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