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消费价格涨幅和就业基本平稳。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增速稳中有降,进出口结构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需求平稳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0.3%,较上季提高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万亿元,增长14.6%。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民间投资占比上升。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民间投资27.5万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9%、22.8%和23.0%。分产业看,第一、二、三次产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2.5%、17.4%和21.0%。进出口增速回升,结构优化。2013年,进出口总额4.2万亿美元,比上年
增长7.6%;其中,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进口2.0万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从区域结构看,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下滑,东盟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2013年,对欧美日双边贸易额占33.5%,比上年下滑1.7个百分点。对东盟、南非和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10.9%、8.6%和9.4%。民营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提升,对外资企业依赖减轻。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0.6%,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3.3%,提升了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长1.3%,占46.1%,下滑2.9个百分点。
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消费品、部分资源产品等进口增长较快。对外贸易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减少。2013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75.9亿美元;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5.0万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万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0%、43.9%和46.1%。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2013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工业生产形势稳定。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分季度看,各季度分别增长9.5%、9.1%、10.1%和10.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高6.9个百分点。其中,主营活动利润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8%,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状况略有回升。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8.1%,较上季回升1.8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指数为57.6%,较上季上升2.5个百分点。
(三)消费价格涨幅基本稳定
2013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增长变化影响,主要价格指标呈现前低后稳走势,价格形势总体稳定。具体看,上半年,消费价格涨幅基本稳定,工业生产价格降幅加深;下半年,随着经济景气回升,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工业生产价格降幅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上年持平。2013年CPI同比上涨2.6%,各季度分别上涨2.4%、2.4%、2.8%和2.9%。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涨幅略有回落,非食品价格涨幅
基本稳定。食品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涨幅与上年持平。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服务价格涨幅扩大。消费品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价格降幅略有扩大。2013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7%、2.7%、1.7%和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9%、2.8%、1.8%和1.5%。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下降1.2%,各季度同比降幅分别为1.3%、2.1%、0.7%和0.5%。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2013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降等因素影响,进口价格继续下降。2013年各季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2.3%、-8.2%、6.1%和-0.3%,累计下降0.7%;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3%、-9.9%、-1.0%和1.1%,累计下降9.5%;伦敦金属交易所铝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3%、-8.4%、-2.9%和-0.7%,累计下降11.5%。2013年,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8%,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8%、2.9%、1.1%和1.5%。出口价格同比下降0.6%,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0.1%、0.6%、1.2%和0.7%。
GDP缩减指数有所回落。2013年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1.7%,比上年低0.3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对油品质量
升级实行优质优价。二是在总结广东、广西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试点改革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三是进一步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对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四是发布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底前,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四)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支出结构改善
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低2.8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4.0万亿元,增长10.9%,增速比上年低4.4个百分点。收支相抵,财政支大于收10601亿元。
从财政收入结构看,2013年,税收收入11.0万亿元,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2.3个百分点。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缓,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
分税种看,国内增长9.0%,国内消费税增长4.5%,营业税增长9.3%,企业所得税增长14.0%,进口货物和消费税下降5.4%,个人所得税增长12.2%。
从支出结构看,全国财政支出较多的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分别占财政支出的15.7%、10.3%和9.5%。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增速较快的项目有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1.9%、14.6%和14.2%。
(五)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第四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为1.10,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均上升0.02。分行业看,教育、采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与上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有所上升,就业转失业人员、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57.6%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中、高级技能人员及高级专业人员需求缺口依然较大。
(六)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2013年经常项目顺差1886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2.1%,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继续处于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区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427亿美元,上年为逆差168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4314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截至2013年9月末,外债余额为822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1.7%。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96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1.4%,占外债余额的60.3%;短期外债余额为632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7%,占外债余额的76.9%。
(七)行业分析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2013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
比上年增长,9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减少,1个行业主营活动亏损比上年减少。35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加较多,5个行业新增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的55.3%。但也有部分行业因需求不振、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利润比上年减少。
1.房地产行业
2013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量增速逐月回落,但仍高于2012年全年水平,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较年初明显增加,不同城市间房价变动差异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商品房销售增速逐月回落。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增幅逐月收窄,但仍比上年高15.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高16.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8.6%和83.1%,自6月份开始办公楼销售增幅超过商品住宅销售增幅。
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较年初明显增加。2013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比1月份增加16个,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21.9%,最低为下降2.8%;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比1月份增加33个,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9.7%,最低为下降7.2%。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2013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同比增长
19.8%,增速比上年高3.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51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高8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5%。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5%,而2012年为同比下降7.3%。全国房屋施工面积为66.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10.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
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2013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年末高6.3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9万亿元,同比增长21%,比上年末高8.1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末高6.1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
2013年,新增房地产贷款2.3万亿元,同比多增9987亿元。房地产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8.1%,比上年末高10.7个百分点。
保障房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截至2013年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7260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比住房开发贷款高10.9个百分点,占全部住房开发贷款余额的27.7%。此外,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末,已按进度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634亿元,支持了75个城市301个保障房建设项目,收回贷款本金142亿元。
2.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和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且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健康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这既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新一轮医药卫生改革实施以来,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2012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35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
随着国民对健康发展的日益重视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涌现,健康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能力和效率有所提升,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医药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以及家用美容、保健电器具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6628亿元、1017亿元、857亿元和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13.1%、41.8%和12.8%。
但也要看到,目前健康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医疗服务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医师执业资格、药品器械等方面尚有很多瓶颈,医疗服务利用效率不高。截至2013年11月末,公立医院13441个,民营医院11029个,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45.1%。2013年1-11月,公立医院诊疗21.7亿人次,民营
医院诊疗2.4亿人次,民营医院诊疗人数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数的10.0%。二是医疗资源、商业健康保险、养老服务等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2年,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24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仅为1.94人;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7.9%,而成熟的保险市场一般比例为30%左右。
2013年末,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2亿人。但截至2012年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仍远低于“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的目标。三是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税、投融资等各类措施还不系统、不完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法律、行规还不健全,服务质量和市场日常监督机制亟待强化。
要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市场准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作用,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财税价格,优化投融资引导,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加强健康服务业市场监管,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