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娱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茶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世娱网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中日茶文化思想比较研究倪虹(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本文从中日茶文化思想的形成历史及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日本茶文化思想中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行研究,由

此得出中日茶文化思想的本质相同,但内涵不尽相同的结论;茶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发展。

关键词:茶;茶道;茶文化思想;审美意识中国茶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日本又是怎么形成它独特的茶文化思想的?中日茶文化思想有什么不同?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思想的形成历史,茶文化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2日本茶文化思想的形成

日本茶文化思想成立在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日本的书籍里面

1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形成

研究茶的起源,就要从研究先秦时代的本草学的思想与背景着手。

有记载,公元729年圣武天皇在奈良的府邸给上百僧侣赐茶。这个茶应该是当时的遣唐使带回来的茶,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方式来煮的茶。801年,最澄把茶的种子带回了日本,种在了比叡山,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面,有了多个茶园,茶变成了僧侣和贵族所喜好的饮品。《日本后记》有这样的记载:817年,大僧都永忠煮茶献给嵯峨天皇。荣西禅师为了研究南方禅来到中国,他在回国的时候带回了宋代的茶,于是中国南方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茶的仪式和理念也随之被推广了起来。到了十五世纪,在足利义政的保护之下,饮茶成了一种社会风俗。品茶不同于在十五世纪末流行的斗茶,或禅宗寺院中形成了茶礼的寺院礼茶,作为艺术,品茶集中了茶、人、书、画、花、茶具等素材,组成了即兴剧。它没有打乱茶室宁静自然的颜色,没有打破自然界的声音,没有破坏和谐而华丽的动作,也没有打破周围和谐统一的语言(话语),存在的只有单纯的,自然的动作,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自然的美意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品茶已经变成了日本的宗教性质的一种东西。由此可见,对日本茶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非中国唐宋时期的茶思想莫属。

那时思想界虽然盛行“百家争鸣”,但不论儒家还是道家,对于“气”的理解却是一致的,即“气”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源,中医理论也是以这个“气”作为中心思想而成立起来的,中医养生的规则是“顺天守时”,四季变化是天地万物变化最基本的规则,也是人类生活应该遵从的标准。病理和病因都归结于“阴阳不调”或“阴阳失调”,众所周知的中药大多都是草药,所以又被称为方药学或本草学,它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植物作为取药对象,用自然界中的“正气”对人体进行调理,从而把人体的病气调理好,茶就是在这个理念下开始被使用,茶的“气味”苦寒,对于多发的火热病有显著的效果,茶的药势是“沉降”,最适用于多发的“上逆”病势的病气,还有人类的体内缺乏苦味,人们品尝苦味,对人体内中最重要的脏腑器官心脏有增强作用。中国古代认为茶有助于人体内的“阴阳”的调和,是对人与自然一体化有益的药。

另一方面,最早使用丹药、草药的宗教是道教。中国道教思想的萌芽出现在老子之前,中国古代的记录,特别是《易经》上面有记录老子思想的兆头。《太平经》这一道教最早的经典在后汉问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更大。此后,道家的势力延续到了唐朝,还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后开始走下坡路。陆羽的《茶经》起源于公元759年,此时正值道教最为鼎盛的时期,与道教的昌盛相伴的,金丹中毒事件也越加的多发起来,迎来了取代金丹的新的仙药登场的时期。那时候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服用金丹的热潮,下层的道士是得不到金丹的,为了代替金丹,这个时期草木类的仙药开始登上舞台。在这个背景之下,茶的仙药化之门被打开。陆羽的《茶经》、《七之事》里面记载的茶的效用已经被上升到仙药了。陆羽没有只停留于收集这些资料上,他还把神仙道教中寻求源头的口诀引用在了《茶经》上面。茶和仙药的结合,使中国茶已经升级到了精神层面。陆羽的《茶经》共十章,他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里提到的“精行俭德”可以理解为茶文化思想的内涵,即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的要求,应为有修养,简朴之人。由此可见,喝茶已经从生理的解渴需要上升为精神层面的修身养性。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思想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很多关于茶的著作和品茶论也在这个时候登场了。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北宋吴淑(947耀1002)的《茶赋》,等。《大观茶论》中写道:“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

1尚矣。”,其中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

3日本的审美意识形成与茶文化思想的确立

中井正一将日本的审美意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美是世界各国以

各种各样的姿态展现出来的“绚烂之美”,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东照宫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美。与此相对,第二种美就是朴素之美了,从他的言语可以知道,自然界中不经意间水在慢慢的流淌,草木在悄悄的生长,树叶在一点点的腐乱,这种美渗透在人们心中,无处不在。桂离宫便是典型的朴素之美,但是,朴素之美不单只限于桂离宫,万叶的“清明”,古今的“物哀”、中世纪的世阿弥的“幽玄”和新古今的“闲寂”、“风雅”等都包含了日本人共通的美的理念特质在里面。“对于贯穿基础的东西,如果要追根问底的话,可以用清爽的,干净的来形容,它是深切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它没有装饰,仅仅是率直,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虚,但又能偷窥到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指出之所以产生这样是因为“无所住心”。

从中国茶传入以来,直到日本茶道达到大成这段很长的时期,不得不说日本的美学意识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由芳贺辛四郎可以知道,日本是将雄大美丽的太阳之美和与之相反的简素闲寂的阴的美混合在一起,后者作为日本的美,作为闲寂的一个环节,与完全均衡典雅的古代的美是相反的,是在平安中期萌芽的和歌的玄妙余韵之美的源流上捕捉来的,镰仓时代末期的吉田兼好便是典型的例子,从赞叹无常观到想要衍生的无常的现实,从消极转化到积极的无常观,摒弃完全,的美,发现不完全、不均衡的美,成为了中世纪的美的核心理念。中国阳之美向日本阴之美的转换不仅在连歌论和能乐论中进行,而且在和歌、品茶上也可以感受到「わび」(闲寂)。「わび」原本是表达物哀落魄的心境的

本质,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高度浓缩,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专项课题“商务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C15WY008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倪虹(1968-),女,四川新津人,硕士,副教授,日语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日语教育研究。394

2017年第07期历史·文化试论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历史演变孙婷(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新郑450000)摘要:客家人自迁徙到赣南地区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经过长期的生息繁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客家文化,同时经过

长期的劳动生产也形成了采茶舞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并成为我国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茶舞经过百年的历史洗礼,具有了生动传神、富有张力、夸张等艺术特点,成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象征。文章对采茶舞的渊源及历史演变进行探索,彰显客家文化的特色魅力。

关键词: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历史演变赣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为客家人民提供了采茶这种劳动方式。采茶舞也是客家人民长期的采茶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经过不同时期的打磨与雕刻发展成为现在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融入了客家人民种茶、采茶、做茶的方式,并集民间舞蹈与彩灯为一身,同时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来源,形成了赋予故事性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体育项目,是客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

[1]地区特色,而且与客家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使采茶舞在成为一种民俗体育项目的同时也成为原始汉族文化的延续。采茶舞以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故事内容,是客家人民种茶、采茶等生活场景的浓缩,经过艺术化的加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采茶舞在形成初期是先民们用以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以获得丰收的形式。最初的采茶舞是以茶灯的形式出现,人们会进行茶灯表演,以祈求丰收[3]。在不同的节日所祈求的内容不同,但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结了客家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展现了客家人民有容乃大的胸怀。

赣南地区位于现今江西省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且多山和丘陵,森林茂密、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因此这里就成为了浓郁飘香的茶乡,种植品质优良的茶树,以获得品质优良的茶叶,采茶舞就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而形成。在采茶时节,客家妇女成群结队,携带着茶篓上山采茶,她们载歌载舞,歌声悠扬,传达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1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起源与发展

赣南客家民族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发源于黄河流域,后经战乱历

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最终在现代的赣南地区休养生息。赣南地区地形较封闭,多山和丘陵,而且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因此常常会出现瘴气,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客家先人从日常的采茶劳动出领悟出最先的采茶舞形式,以强身健体,应对一些疾病的发生[2]。因此,采茶舞具有浓厚的赣南作者简介:孙

婷(1984-),女,山东莒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消极的词语,到了室町时代变成了带有积极的意义了。在闲寂茶的成立过程中,日本美学意识在十五世后半开始到十六世纪前半世纪的发展十分活跃,心敬、宗祇、宗長等连歌师对日本美学意识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茶道爱好者认为就在这段时间,确立了闲寂的美学意识,也为此后日本茶文化思想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本喜好自然,朴素之物,而中国喜欢华丽,精致的茶具。日本的茶道程序复杂,礼节繁琐,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而中国的茶道更注重品茶,更追求茶的口感。

结语

本文从中日茶文化思想的形成历史及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日本茶文化思想中审美意识的形成进行研究,由此得出中日茶文化思想的本质相同,但内涵不尽相同;茶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发展。

注释:1.出自《大观茶论》,宋微宗赵佶著

参考文献

—以茶道思想为中心[J],社[1]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会科学战线,2009,(3).

[2]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05,(5).[3]关睿,“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J],成功,2007,(10)援—兼及中日茶文化比较[J]援南京师大学[4]谢建明,茶的文化意蕴——报(社会科学版),1996.

[5]陈云君,茶之道与茶道———中日茶文化之比较[J]援社会科学战线,2009,(3)援

[6]荒勝淑子,茶の考古学[M],茶道研究庵蔵会,1988年.[7]岡倉覚三,『茶の本』[M],平凡社,1983年.[8]熊倉功夫,茶の湯入門[J]平凡社,1985年.

4中日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比较

由于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

日茶文化思想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内涵。

茶文化思想的基本思想即为茶德。在中国有关茶德有不同的提法。不少人认为茶德是清、敬、和、美。“清”是指清心,亦指饮茶时的清醇。“敬”是指对自然、规律、历史的敬畏之心,亦指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敬重。“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美”是指美妙的茶境,美妙的茶具和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

日本的茶文化思想主要指“和、敬、清、寂”和“一期一会”,都是与禅的思想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实为禅语,是由千利休提出的,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是和谐,指相互之间分享茶道,享受茶道。“敬”是指敬畏自然,尊敬祖先,尊敬他人。“静”也叫“清”,指无任何邪念的清纯之心和清洁的茶具,茶室。“寂”也称“空”或“无”,是禅最典型的思想,即静谧之心。

“一期一会”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在出席茶会时,主客都要以一生仅此一次相会的心理去参加,相互之间竭尽诚意,彼此珍惜。

此外,两国的茶文化在其他方面也有诸多不同。比如,在茶具上,日

2017年第07期3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