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 2017.8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Aug. 2017
黔南州苗寨禾仓空间的改造利用研究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ARN OF THE MIAO SETTLEMENT IN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魏秦 张莹 | Wei Qin Zhang Ying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6YJAZH059)
摘要 通过对黔南州三都县民族聚落的实地调研,将半闲置的禾仓作为研究切入点,系统分析苗寨禾仓建筑的形态特点、分布特征、使用现状、功能属性等内容,并根据禾仓类型差异,进行新功能植入,禾仓界面改造等尝试,提出一套改造利用的形态模式。文章通过修补碎片化的禾仓空间,完善村寨的公共服务设施,激活新苗寨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活动。关键词 苗寨;半闲置空间;禾仓;公共空间;形态模式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iao settlements in Sandu County of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the paper regards the semi-unused bar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situation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barns in the Miao Villag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barns, the new function is introduced,and the interface of the barns is changed in order to proposes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pairing of the fragmentation space so as to improve the villag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ublic space and social activities.Keywords Miao Village; unused space; barns; public space; form pattern
一、研究背景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的主要聚集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与生态环境融合,在地特征鲜明的干栏聚落,并承袭着浓郁的风土民俗与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过度开发导致民族村寨数量急剧减少,大量原生的村寨空间形态遭到严重破坏。面对原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现代化生活品质的不同步,缺乏科学化引导的乡村建造、盲目套用城市模式等问题,如何激活民族村寨的产业活力,丰富乡村的社会生活,改善村寨的物质空间是乡村复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鲜明的领域性:借助风水树、寨门、禾仓等界定村寨边界。(3)团状聚落单元:聚落多依地形成团状或不规则状分布,结构较松散,住居较离散。[1]
2.村寨公共空间
由于苗寨特殊的苗族节气与风俗,一年中村民大部分时间留居村中。但村寨内现有的商业空间匮乏,货品类型单一,服务距离远,且公共空间零散,设施简陋,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与社会活动。
公共空间是村寨的仪式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不仅是展现村寨形象——村寨共同体的标志性符号,也是村民闲暇之余联络感情的场所;公共空间不仅能塑造村民的行为活动,更能通过村民参与社会活动,增加村寨共同体的凝聚性。因而村寨公共空间是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网络的延续性,往往是从传统村寨的自主空间演变而来。[2]
苗族至今仍保留着多样的节庆习俗,大致分为四类:社交性、农事性、纪念性和祭祀性。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赶秋节、吃新节等,常常以斗牛、对歌、芦笙舞、祭祀等方式呈现。但承载这些节庆活动的空间被无序地分散在村落中,导致利用率较低,比如寨门、主街、铜鼓坪场、斗牛场、禾仓街等,这些碎片化的公共空间没有被有序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苗寨社会生活网络链条,遗失了苗寨浓郁的传统生活气息。
3.禾仓空间
整个村寨中禾仓分布密集,但是闲置现象最严重。据实地考察,大排烧村现存94座禾仓,保存良好并在使用的有53座,保存良好已废弃的有26座,破败废弃的有15座。大部分在使用中的禾仓上层储存粮食,下层废弃或堆放杂物;在53座保存良好且正使用的禾仓中,有21座禾仓的下层是完全闲置废弃的。
二、调研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排烧村、野际村等几个村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不少村寨设施简陋,村民基本生活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村寨空间资源闲置浪费;由于发展旅游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一些原本在地性鲜明的村寨面貌消失殆尽。我们此次调研的排烧村与野际村,由于地理环境偏僻,未被过度开发,因此较好地保留了苗族与水族混居的干栏聚落特征,尤其是排烧村以苗族聚居为主,是贵州省第二大苗族聚居村寨。
1.村寨聚落空间基于历史地理迁移的原因,苗族多依山而居,正面开阔。从农业类型来说,以旱地烧耕为主,开辟山地梯田满足生活需求。苗族村寨聚落特征如下。
(1)辐散型聚落:村寨中心主要是铜鼓坪广场、斗牛场等公共空间,聚合性较弱,村寨中心多偏于一侧,减弱了村寨的向心性和聚合性。
81
ACADEMIC RESEARCH | 学术研究
体量
使用
组合
图1 禾仓轴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 传统禾仓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禾仓作为苗寨干栏民居的附属建筑,多连续沿道路分布,相邻禾仓间有高差关系,立于环境,融于环境。禾仓底部空间根据功用呈现不同的界面:有的底层闲置、有的底层堆放杂物、有的底层以木板围合成封闭空间。村民与禾仓的关系既紧密又疏离,村民围绕禾仓周边展开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如建房、玩耍、聊天、洗濯、聚会等。因此本文以禾仓作为改善村寨公共空间的切入点,整体规划村寨内的半闲置禾仓空间,以禾仓空间的改造利用为入手点,以串联的手法连接村寨碎片化的公共空间,激活苗寨的社会生活与节庆活动。
(1)在体量上有单体面积大小和底层架空高低的差异。
(2)在使用上分为上下层都使用,上层使用、下层闲置,上下层都闲置这三类。
(3)在空间组合上,有点状、线状、围合状、团状四种类型。
从禾仓选址看,有分布在村口、主路、支路的,也有在高地或分布在村落边缘的。
从禾仓属性看,分底层开放为公共性空间和顶层封闭的私密性空间。3.禾仓新功能植入
禾仓改造是在延续禾仓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添加当下与村寨生活需求同步的新功能,如便利店、药店、邮局、公共交通站点、公共厕所、消防点、儿童游戏空间、流动集市、农村淘宝等。同时考虑以后在适当引入旅游业时,游客进入村寨所需的一些公共服务功能,如住宿、展览、观景等。最终植入的这些综合性功能空间可以满足村民的传统民俗生活、社区、商业、娱乐等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活动。
4.禾仓新属性添加
禾仓属性由禾仓功能与其所处环境决定。
(1)禾仓位于村口:所处环境较开阔,建筑分布较分散,适合植入一些公共性、标志性的业态,如公共交通点、手工艺展览等。
(2)禾仓位于主路与支路:所处的环境较局促,建筑分布较紧凑,适合植入一些公共性、娱乐性、连续性的业态,如商业、娱乐等。
(3)禾仓位于高地:所处环境较开阔,建筑分布较少,适合植入一些私密性、景观性、特殊性的业态,如茶室、观景台等。
(4)禾仓分布:所处环境较安静,适合置入一些私密性、精神性、景观性的业态,如祭祀点、观景台等(图3)。
因此,禾仓不再只是具有公共性和私密性两种属性,更多呈现出半公共性和半私密性的属性。越靠近主路、交通节点的禾仓公共性越强,越处于村落边缘、越的禾仓私密性越强。
三、禾仓研究
1.禾仓溯源
长期支撑苗族人民生存的禾及农耕稻作文化是贵州生态与生存环境有机统一的体现。[3]禾仓是当地村民用于储存粮食的建筑物,具有干栏建筑的特征。
(1)禾仓结构:采用最简单的穿斗式木结构,从两榀屋架构成的单间,到多间、双层形式,变化丰富。禾仓有六根立柱支撑,以简单几何形状力求规整统一,对称匀质,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体现结构美。[4]
(2)禾仓规模:用青石块垫基脚,六根木柱置于石墩上,高3.5~4 m,距地1.5 ~2 m以上用横穿枋将六根柱子相连,再横装楼板及板壁,屋顶用青瓦或杉树皮加盖。每间面积约10~15 m2,每仓可储粮5 000 kg(图1)。[5]
(3)禾仓功用:具有储蓄粮食、堆放杂物等功能。为了防村寨火患,禾仓常常居于村口或边缘处,起到划分村落边界的作用。从更高层次上讲,禾仓还有精神作用,村民有时会在禾仓里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是家庭生活温饱安全的保障。
2.禾仓类型研究
从禾仓形态看,在体量、使用现状,空间组合上各有差异(图2)。
82
城市建筑 2017.8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Aug. 2017
图3 禾仓新功能植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 禾仓空间复合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禾仓界面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6 禾仓空间渗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禾仓界面的开启
传统禾仓的界面是封闭简陋的,如将禾仓界面打开,添加新元素,将呈现禾仓界面的丰富层次。改造方式是在保持原有禾仓建筑风格与结构原型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加减法、同形异构法等,创造禾仓丰富多彩的界面形态。例如:作为储藏的禾仓,可改变全封闭的围板,以格栅等半通透的材质替代部分围板,既保证了私密性,又利于通风防霉;作为表演附属设施的禾仓,可将禾仓的围板撤除,适当抬高底层架空的高度,即可供人们登高望远,又能成为传统禾仓记忆的标志;作为延续性商业空间的禾仓,可适当在传统形态上添加部分钢与玻璃等新构件,既可以加固禾仓、利用底部空间,又可增加沿街商业空间的体验感;同时可充分利用沿街的连续性禾仓底部空间,满足村寨周期性流动集市的需要(图4)。[6]
6.禾仓空间的复合与渗透
禾仓空间新功能的植入,空间属性的添加必然带来禾仓空间的复合性。禾仓空间的复合需要考虑公共空间、禾仓与禾仓空间要素三者的关系。禾仓空间指的是禾仓与公共空间两者间被利用的过渡性空间。三者的关系由其空间复合的方式决定,可以是分离、相邻、包含、分散、渗透、均匀等不同的状态,只有三者达到渗透至均匀的时候,空间的复合程度才达到最佳状态(图5)。
禾仓、禾仓空间与公共空间三者间往往呈现空间的渗透过程,三者间渗透的程度与三者空间界面的形式紧密相关,三者由均质、扩张再到渗透,进而反向渗透至溶解的过程,是空间达到统一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最精彩的空间往往是介于禾仓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禾仓空间(图6)。
一个传承村寨记忆、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与村民间社会生活,展示苗寨真实生活的复合空间,营造苗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
[1] 周政旭.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建筑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74-79.
[2] 徐赣丽.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J].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41-47.
[3] 杨黎,周定生,郑桂云,等.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J].贵州
农业科学,2008,36(4):23-26.
[4] 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童亚.贵州少数民族粮仓的营造技艺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
2014.
[6] 王竹,王静.低碳乡村的“在地设计”策略与方法——安吉县景坞村
营造实践[J].城市建筑,2015(31):32-35.
四、结语
通过对苗寨中半闲置禾仓空间的分析研究,采用原型与类型等方法开启禾仓界面,连接碎片化的禾仓空间,并植入新属性与功能。在保持传统禾仓基本功能外,增加满足苗寨社会生活的服务功能,探索将禾仓塑造成
作者简介:魏秦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张莹 联昆(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收稿日期:2017-06-20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