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 (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② 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请:要求。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1 / 6
A.则眼不/看仔细 B.却只漫/浪诵读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____”,意思是“_____”。 [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讽刺了 。
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 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
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加点词语。
(1)余尝谓:__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原因是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不 可 同 世 而 立。
[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 ”和“﹏﹏”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
2 / 6
楚人:“吾盾之坚,___________”(人物动作:__________)。 “吾矛之利,______”(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矛盾在盾前比画着。)
路人:“_______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弗能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下列事例属于自相矛盾的是( )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
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 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
7.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⑥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③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连同。 ②有的人。③想要。④因为、由于。 [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
9.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三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耻 B.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重要
C.学而不厌 厌:满足 D.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随意
4 / 6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默而识之 如井蛙之窥天 B.心不在此 此三者缺一不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事求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
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②近墓。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遂居。
(注释)
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 (2)是日,饮酒乐,天雨(_______) (3)公将焉之(_______)
(4)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小古文阅读。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伯牙善鼓琴(_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善哉 (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志在高山(_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伯牙所念 (_____)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钟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14.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 弗能应也(______) 不可同世而立(______)
[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