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4、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感悟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以佟鑫的歌曲《乡愁》为背景音乐的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和思念之情交融,教师借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次年赴台,就读于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听清停顿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指名朗读,分组朗读表演。感受朗读诗歌的独特体验。
3、思考: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三)感悟理解 讨论
1、结全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
2
“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
小时候 思念母亲 长大后 思念新娘 后来啊 哀思母亲 而现在 思念祖国
2、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
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3、归结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以此诗深切表达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4、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四)课堂小结
“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中华儿女紧紧地连在一起,在他们心中,自己永远是华夏子孙,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昨天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家”,浴血奋战,换来新中国的崛起;今天我们高唱“家”的颂歌,承前启后,开创祖国的未来。作为生长在新时期的中学生更应珍惜“家”,为“家”增
3
添光彩。
(五)布置作业
请以《乡愁》为蓝本,以生活中的一物或一事可一人为线索,仿写一首小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线索 )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乡愁 余光中
(联想内容 ) (主题) 邮票 思念母亲
深切表达身居孤
船票 思念新娘 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坟墓 哀思母亲 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海峡 思念祖国
盼。
4
(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