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ìū 意思:交立春节气;春季开始 英语: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月日或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天为一候)平均气温℃至℃的时段。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年前,就已经出现。
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
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又叫做“报春”。
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
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
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 在老北京时的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
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
盘。
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
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
听老人们讲,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宝元斋”的蒸锅铺,那儿烙的春饼,质料地道,手艺精湛,在京城堪称首屈一指,买回家稍加热,夹上羊角葱丝,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夹上“合子菜”,来碗小米粥一吃,那才是一顿节令美食。
如今吃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
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时则很容易揭开。
菜俗称“和菜”即古称春盘,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
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
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
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
《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
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
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
《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谓可以却春困也。
” 萝卜古代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
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众人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 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
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俗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之俗语。
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块刀先嘎巴一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 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成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
当拿回家全家掰开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哟。
春饼的做法
春饼的做法是以滚开的沸水冲烫面粉和成面团,将烫好的面揉透团,做成小圆剂子,每两个剂子中间沾满麻油,合在一起擀成薄薄的一张饼,饼放入锅中以中等火候焙烙(即盖锅不加油),最好盖上盖子,大概半分钟翻一个面,一分钟后饼上略有火花即熟,趁热可把饼一揭为二,然后平放在一条干净毛巾上,再以之盖盖使之不散热,吃时自然柔软可口。
炒杂丝和菜
有了春饼,自然少不了和菜。
所谓“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
拌或炒。
拌的话就将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丝煮好,用淀粉、醋、黑白酱油勾成汁,用汁拌菜丝便成。
若要炒着吃,就把肉丝、蛋皮丝、绿豆芽、香豆腐干丝、水粉丝、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锅中炒熟。
讲究的可加海参丝、肚丝、香菇丝、玉兰片丝或冬笋丝、火腿丝,这样就更好吃,也更营养。
将热乎乎、香喷喷一大盘的和菜端上来,用饼卷着吃,或与春饼一起吃,也属于春饼的一种配菜。
卷春饼的菜肴,也可预先备置熏鸡、酱肉、香肠等,但都要先切成丝。
临时热炒的可简单地做成韭黄炒肉丝、包心菜炒肉丝、胡萝卜炒粉丝、干丝牛肉丝、鸡丝炒笋等。
菠菜梗炒金针、木耳、油豆腐丝等,配成六样八样均可。
春饼的吃法
吃春饼时,每人面前最好放一只干净的平碟子,双手戴上卫生透明手套,将春饼置平碟上,放上菜、卷好,拿着吃。 这样既卫生又有情趣。
在吃春饼的同时,还可以配些汤水来滋润。
春饼宜配绿豆稀饭或红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汤,或其他汤类,亦无不可。
有的人在吃春饼时,喜欢以海鲜酱、梅子酱、甜酸辣椒酱等点蘸着吃,认为这样可以使口味更为丰富多彩,不至于单调。
烙饼也滋味
春饼是属于面食类细致吃法的一种,一般人家大多吃家常饼,通称烙饼。
烙饼是以微温的水和成较软的面,先把大块的面擀成一个大大的厚面片,撒上细盐,沾匀麻油(或熟花生油),卷裹大卷,再把这卷分成小剂,每剂成一个七寸盘大的饼,然后烙之。
讲究的烙饼用镗(平底锅),其实一般炒菜锅也可勉强使用,但最好是铁的,铝锅太薄,难于控制火候。
烙饼时锅中要先放些油,以铲铲匀沾满锅底。
饼入锅,最好盖盖,以文火,约一分半钟,翻一面,过一两分钟,再翻过来,即所谓烙饼要“三翻、六转、十二拍”。
转是使饼在锅中的地位变换,拍是烙好后拍拍,饼才酥松起层。
春饼也好,烙饼也好,不管是讲究的,还是简单的,只要是为应春而做而吃的,心底总是有一个美好的春梦。
为了这美梦,应应景、做春饼、吃春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