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
1. 读句子,写词语。 夏日的午后,明明跟着cí xiáng(________)的祖父来到了西瓜地,挑了一个gǔn yuán(________)的大西瓜。祖孙俩suí yì(________)地坐在棵大 yīng táo(________)树下。祖父shú liàn(________)地把西瓜切成了小块儿,红彤彤的瓜瓤中间夹着黑珍珠般的籽儿。明明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yóu zhōng(________)地说:“真甜!”
2.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机(____)算 (____)(____)大悟 喜(____)自(____) 离乡(____)(____) 天(____)地(____) 一针(____)(____) (1)高兴得自己都受不了,形容喜悦到了极点。(________)
(2)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________)
(3)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________)
3.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
3.________,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________。
4.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5.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6.古诗中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的讨人喜欢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放牛回家时无拘无束的样子。我还能再写两句描写儿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7.战士出征,守卫祖国边疆,苦了自己,幸福了人民,正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所赞美的“________,________”。 8.《草船借箭》选自________写的《________》。这篇课文中的诸葛亮是个________的人,我知道的他的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李逵这一形象出自( ) A.《水浒传》
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妻子和儿子。) 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耘田:在田间除草。)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D.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稚子:幼小的孩子。)
试卷第1页,总11页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和恬淡的明月,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B.《景阳冈》描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体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机敏的性格特征。 C.《军神》一文中,作者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对体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没有起到作用。
D.《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对的神态、动作等描写,体现了他内心的悲痛。 三、信息匹配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恍然大梧 碧波万倾 茂林休竹 颇负盛明 抓耳绕腮 舍已为公 矜持不苛 心邻神会
错_______别_ 字 更_______正_ 四、语言表达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方志敏说自己没钱 兵士并不相信。(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岀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照样子,用具体的情景写一写“冷”) 北方的冬天真冷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脊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
试卷第2页,总11页
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画“________”部分是对毛得知儿子毛岸英为国捐躯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毛内心的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表现了毛是________的人。
(3)为什么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带缺口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②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③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④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⑤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⑥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1个小时的后果将是什么。
⑦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来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⑨“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围住了饥民。 ⑩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嘴边啃着的馒头几乎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⑪“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面对饥民
试卷第3页,总11页
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四夜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可你们……”
⑫四野里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⑬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⑭“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⑮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⑯“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⑰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⑱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方向冲去……
⑲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一周前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提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在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⑳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㉑“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㉒凄厉的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㉓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1)仔细阅读文章第④至㉒段,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少校临危受命,押送补给车到惠通桥南高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女孩和众饥民还粮补路,车队继续前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⑬段画线处和第⑰画线处运用了什么描写,分别突出了小女孩的什么特点。
(3)本文第①段是什么描写?结合文章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校的两次下跪心情不同,第一次,有对百姓处境的理解同情和不得不执行任务的
试卷第4页,总11页
矛盾;第二次有对小女孩的敬意、歉疚和痛心。
B.文章第⑥段中“疯狂”“弹跳”“冲”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路况之差、车速之猛,侧面表现了军情之紧急。
C.文章第⑫段中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饥民在了解内情后,无比震惊意外而又默默无语、无所适从的情状。
D.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大胡子”少校这个主人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刻画,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5)文章结尾将军临死时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请结合将军话中深意,谈谈你的认识。 六、书面表达
习作。(作文纸自备)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感触深刻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不少于450字。
试卷第5页,总11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某校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语
文试卷
一、填空题 1.
【答案】
慈祥,滚圆,随意,樱桃,熟练,由衷 【考点】 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所学课文的理解、字音的认读以及字形的书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熟悉常用的字词,对解答此类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
【答案】 神 妙 恍 然 不 胜 背 井 造 设 见 血
喜不自胜 神机妙算 一针见血 【考点】 词语搭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3.
【答案】
烟花三月下扬州,报得三春晖,人闲桂花落,时鸣春涧中,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罗贯中,三国演义,神机妙算,空城计,七擒孟获
试卷第6页,总11页
【考点】 诗词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 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鸟鸣涧》 4.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和分类运用能力。
7.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本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 8.此题考查作家作品的了解及文学常识的掌握。《草船借箭》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作
品中还有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需要大家在课下去阅读。 二、选择题 【答案】 A
【考点】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病句辨析 汉字的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答案】 D
【考点】 成语 词语搭配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考查诗句中字词的理解能力。D选项中稚子的意思是幼稚天真的孩子。 【答案】 C
【考点】 改正错别字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近义词,反义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试卷第7页,总11页
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军神》中,作者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是在侧面刻画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三、信息匹配
【答案】
梧,倾,休,明,绕,苛,邻,悟,顷,修,名,挠,苟,领 【考点】 汉字的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字词的辨析与掌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对字形的掌握,主要考查考生的组词和识记能力。分
清组词所代表的含义,平时注意正确书写,对解题非常有帮助。 四、语言表达
【答案】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真比不上诸葛亮! (2)虽然方志敏说自己没钱,但是兵士并不相信。
(3)冷得人们不敢离开房间半步,冷得小狗紧紧蜷缩成一团,冷得小兔子不敢从温暖的窝里露出头来 【考点】 关联词语 仿写句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考查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 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
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
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故选“虽然……但是
(3)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 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
【答案】
(1)动作神态悲痛之情。
(2)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
(3)岸英不仅是毛的儿子,也是为朝鲜人民的事业而牺牲的战士。 【考点】 现代文阅读
试卷第8页,总11页
【解析】
(1)此题考查文本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毛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
中流露出无限的脊恋。”这是对毛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毛内心是非常悲痛的。 (2)此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能力。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这句话表现了毛的以身作 则,不搞特殊。
(3)这句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为岸英不仅是毛的儿子,也是为朝鲜人民的事业而牺牲的战士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1)②车陷途中,饥民抢吃馒头,少校跪诉缘由。,④尤小翠饿死,少校和师长跪坟前。
(2)第⑬段,把馒头交回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小女孩懂事(明事理、深明大义、爱国)的特点。
第⑰段,“吃力地点点头”是动作描写,说明小女孩因饥饿而身体虚弱;“稚气的笑”是神态描写,表现出小女孩的朴实纯真。
(3)环境描写。作用:渲染血腥(残酷)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使开篇扣人心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为军需物资紧张不能挪用的情节作铺垫;特定的时空条件有利于表现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的中心。 D
(5)“馒头的故事”体现了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把故事讲下去,不仅要我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要我们能够把这种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 【考点】
环境描写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给出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文章第④-⑥段写少校临危受命,押送补给车到惠通桥南高地;第⑦-⑪段写车陷途中,饥民抢吃馒头,少校跪诉缘由;第⑫-⑱段写小女孩和众饥民还粮补路,车队继续前行;第⑲-㉒段写尤小翠饿死,少校和师长跪坟前。
(2)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第⑬
试卷第9页,总11页
段,画线句中“挪”“递”“取”等一系列对小女孩还馒头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形象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在饥饿面前,毅然选择将馒头还回去的懂事(明事理、深明大义、爱国)的小女孩形象。第⑰段,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这一动作描写,结合饥民们当时的情况分析,说明小女孩因饥饿而身体虚弱;“稚气的笑”这一神态描写,结合她听到“大胡子”上校说的话后的表现分析,表现出了小女孩朴实纯真的特点。 (3)由“血色黄昏,硝烟滚滚”可以看出,该段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等。第①段中“血色黄昏,硝烟滚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渲染了血腥(残酷)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使开篇扣人心弦;“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为军需物资紧张不能挪用的情节作铺垫;“中日双方几十万摆开了决战的架势”,特定的时空条件有利于表现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的中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D项,“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大胡子’少校这个主人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刻画”有误,文章主要通过小翠等饥民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仍然能把馒头交回来,运到前线去来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5)结尾将军说的话升华了文章主题,作答时可从该句子体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馒头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即体现了为维护民族大义而敢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讲给小青年们听”,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不仅要我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要我们能够把这种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六、书面表达
【答案】 范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其实,说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儿子傅聪。由于从小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傅聪,印象最深
的就是在他弹奏钢琴时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他是一个老者,音乐家,钢琴家,也是艺术家。
作为中国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重获奖的中国人,曾经有人对他说过,为什么你不是波兰人。
而在《傅雷家书》中,我却认识了另一个傅聪,那是一个韶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是被父亲要求“先为人,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青年。1955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
gossip”,他是把儿子看做谈论艺术的对手,也锻炼儿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随时给儿子做一面“镜子”。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
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
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
试卷第10页,总11页
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
忘甚至摒弃。但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 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 【考点】 大作文 现代文阅读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次作文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内容较为丰
富,可以写自己读文章时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也可以写从文章中学到的新知识。 写作方法: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 ,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 ,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3)学习基本的写法:
①要起一个好题目;②要写好开头;③要重点写好感想。
试卷第11页,总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