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小班幼儿入厕管理新策略
来源:世娱网
细谈小班幼儿入厕管理新策略 ◆顾英 (江办省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摘要l幼儿入厕,通俗而言就是孩子的大小便排泄。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生活环节,能反映一个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和卫生习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入厕排便过程中常会产生诸多问题,所以小班的保教人员应把对幼儿的入厕能力培养作为生活教育 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这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总结出三方面的幼儿入厕管理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 生活入厕管理 一、对幼JLd,便的照顾 孩子入园前,一般在家都是用痰盂或马桶,不管男孩女孩多数采用坐 姿解便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大人抱在怀里蹲着把便的。而孩子入 园后,面对的是男孩站式、女孩蹲式或坐式的厕所结构,入厕环境和入厕方 式的改变,许多孩子走进厕所就愣在那里,不敢小便,不会小便,怎么办? 首先,引导幼儿参观厕所,幼儿园里的厕所有着比较浓郁的厕所文化,不仅 创设了漂亮的厕所环境布置,而且有相当洁净的卫生设备,美化、净化、温 馨的厕所环境能使孩子们放下心理包袱,产生喜欢上厕所的良好心理动 机;其次,组织幼儿认识厕所,知道厕所是解便的地方,介绍女孩、男孩惯用 的入厕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这里跟家里的卫生问一样,能尊重孩子以往 的入厕习惯,可以蹲可以站可以坐,让孩子随意选择,营造比较轻松安全的 心理环境;再次,就是教师的悉心照料,每次幼儿入厕都保证有一名保教人 员作陪,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如牵着孩子的小手登上入厕台阶,帮着 孩子脱下裤子,提拉裤子,甚至一开始个别幼儿需要老师像妈妈一样把着 自己小便,这时的教师更像一位无微不至的妈妈。开学一周、一个月后,困 扰多数家长的孩子入厕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入冬后,随着孩子衣着量的增多,解便又成了困难事,尤其是孩子午睡 时要解便,怎么办?三位教师商议后,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在卧室 里备两只痰盂,备几双拖鞋。幼儿园里的卧室和厕所间虽然同属一个套 问,但从卧室到厕所仍有几步之遥,从暖被窝里出来,穿着单薄的孩子上厕 所时不免会着凉,本着切身为孩子着想的保育理念,就在卧室里痰盂上让 孩子“就地解决”不就行了。这种感觉犹如在家里一样,虽然值班教师会麻 烦一点,端着痰盂跑上一趟两趟去倒尿,拿来拖把拖去不慎尿在地上的便 迹,但只要孩子方便。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因为毕竟烦了一个教师却可以方 便几十个孩子。 二、对幼儿大便的帮助 小班孩子一般都不曾建立起良好的排大便习惯,很少能做到天天早上 或晚上定时大便的。所以,在园一日生活中孩子随时都有大便的可能,而 且人数也是相当多的。大便比起小便来就是多了擦屁股的步骤,也就是这 项技能,小班孩子一般都不能自理,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教师要引 导孩子知道:有意愿向老师表述,有困难向老师求助。当孩子明白这点之 后,教师一定做到八个字:随喊随到、有求必应。“老师,我要大便。”“好啊, 老师来帮你。”这一求一答是经常响在耳边的话语。只要孩子能说,老师去 帮,孩子的解大便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常独自 去厕所解大便,解完后不声不响拎起裤子就走,这样的后果却是不堪入目, 内裤上常沾上大便污迹,很不卫生。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教师们开始还 以为,这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就反复告之她大便一定要让老师知道, 老师会帮助她的,可事后仍重蹈覆辙。后来,经老师仔细观察,发现孩子根 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大便,蹲着大便就出来了,找到了症结所在,问题就容 易解决了。经过几次三番的耐心讲解和及时帮助,终于使孩子学会了分辨 大小便,主动向老师求助,内裤上也就再没有污迹了。 为帮助孩子解决大便问题,班上还特意制订了一张“幼儿大便情况记 载表”,一天中哪个孩子在园大便了,就打上个记号。厕所里贴了这张表 后,家长们常去看一下,知道自家孩子的大便情况。在记载中发现,在幼儿 园里大便的幼儿,由多逐渐减少。开始时一天有十位左右到后来一般为五 个左右,而且出现了幼儿固定化的趋向,一般一直为这几个孩子,而且排大 便的时间多数是在上午,有了这份记载,教师们在管理孩子解大便时,心中 就更有数了。 三、对幼儿尿裤子的控制 小班幼儿尿裤子、尿床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幼儿园专门设立一项特色 服务,请每个孩子都带一套备用裤,哪个尿湿了保教人员会马上给予换洗, 保育老师几乎天天会遇到尿裤子的事,换洗尿裤成了本园一项保育特色。 在保育过程中,教师们细心做了一个量化统计:一天、一个月究竟有多少幼 儿尿裤子?每天我们都在班务日志的最后一栏填写“今日尿裤子、尿床的 幼儿人数和名单”,到月底进行了相关汇总。 记载中一个月共有23名幼儿尿裤子或尿床。第一周,幼儿尿裤子人 数多达9人,一天中最多达3人。到第四周,幼儿尿裤子人数减至3人,一 天中仅有一人或无人尿裤子。这个数字的明显下降跟保教人员采取一系 列有效措施密不可分。因为在生活护理过程中发现两点:一是幼儿尿裤子 多数发生在中午前后。这一发现,让教师意识到在这个高发时间段更要注 意孩子的入厕情况,提醒他们及时上厕所。比如,班上的一小女孩一个月 中有5次尿裤子,因为她有憋尿的习惯,老师就不忘多提醒她去小便,使她 不再尿裤子;二是幼儿尿裤子常发生在几个固定幼儿身上。班上的天天、 曦儿、小忆、天宇、浩浩,五个小朋友经常尿裤子,其余幼儿都只是偶尔发 生。对这几个孩子教师们细致观察,分析每个幼儿尿裤的原因,以便“对症 下药”。譬如,观察中发现,天天小便时是用两只手的两个食指来夹“小鸡 鸡”,这种方法的不妥就导致了尿液常沿至裤子前沿,后来与家长沟通帮助 纠正,这样有效地控制了这个孩子的尿裤子次数。 总之,小班幼儿人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 智力、情感、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此次研究,得到了班上保育老 师、配班老师的大力支持,是班级教师携手合作、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尝 试在保育生活领域和班级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觉得意义匪浅。 09/2010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