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高征患者血常规及凝血象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27T09:43:41.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 作者: 倪文伟
[导读] 临床对凝血象和血常规加强检测,可对妊高征及时发现并诊断,便于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防控,改善母婴生存质量。倪文伟 (江苏省南通瑞慈医院 226010)
【摘要】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血常规及凝血象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妊高征患者100例,采取凝血象及血常规检验(观察组),就相关检验结果与正常妊娠孕产妇20例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LT、Hb有降低表现,且病情越重时,降低幅度越明显;RB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PDW、MPV、HCT有升高表现,妊高征重症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DW、MPV、HCT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IB减少、APTT、PT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凝血象和血常规加强检测,可对妊高征及时发现并诊断,便于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防控,改善母婴生存质量。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血常规 凝血象 临床特点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临床妇科较为常见,以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严重时昏迷、抽搐为临床表现,甚至威胁到母婴生命。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产前定期检查,对妊高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其中凝血象及血常规检查为重要内容,是观察病情的重要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检测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妊高征患者100例,采取凝血象及血常规检验(观察组),就相关检验结果与正常妊娠孕产妇20例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共100例,均符合《妇产科学》(第5版)相关诊断标准。年龄平均(28.9±2.1)岁。轻度妊高征55例,31-41孕周;中度16例,27-40孕周;重度29例,29-41孕周。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孕产妇20例,年龄平均(29.2±2.5)岁,26-41孕周。均排除肝肾疾病、心脏病患者。两组在基础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红细胞压积(H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平均产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各值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常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LT、Hb有降低表现,且病情越重时,降低幅度越明显;RB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PDW、MPV、HCT有升高表现,妊高征重症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DW、MPV、HCT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参数值比较 (x±s)
2.2凝血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IB减少、APTT、PT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两组凝血参数值比较 (x-±s)
3 讨论
妊高征有多种病因学说,目前仍尚未明确。但全身小动脉痉挛性病变是公认的本病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因小动脉痉挛,导致管腔呈狭窄反应,明显增大了周围组力,减少了组织灌注量及循环血量,引起高血压发生,组织缺氧、缺血,毛细血管通性增加,且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蛋折出现渗漏进而引发蛋白尿[2]。因白蛋白大量丢失,胶体渗透压在血管内呈下降表现,液体在血管内外交换出现失调反应,造成血液继发性浓缩,高度粘滞,使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HCB含量比较对照组减少,且病情越重,减少的程度越明显[3]。有学者研究显示,重度妊高征患者红细胞压积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明显降低,血粘度增大,血液发生浓缩,血液流变学在对重度妊高征疾病预测时具有重要意义[4]。同时妊高征时血小板减少,血清素释放增加,使小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集,PDW、MPV可对血小板因破坏而减少的情况进行显示。
综上,妊高征患者病情越重,凝血象及血常规指标越有明显改变,与正常妊娠孕产妇比较有明显差异,提示其为低血容量、血液浓缩,为高凝状态。临床对凝血象和血常规加强检测,可对妊高征及时发现并诊断,便于采取干预措施进行防控,改善母婴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 徐成伟,范延英,赵昌盛,等.正常妊娠妇女凝血、抗凝与纤溶指标的测定及意义[J].微循环杂志,2003,13(2):40. [2] Ostlund E,Hansson LO,Bremme K.Fibronectin is a marker for organ involvement and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 ofpreeclampsia.Hypertens Pregnancy,2001,20(1):79-87.
[3] 李南,滕红.妊高征患者生化指标改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5,18(20):2332-2333.
[4] Jaremo P,Lindahl TL,Lennmarken C et al.The use of platelet density and volume measurements to estimate the severity of pre-eclampsia.Eur J Clin Invest,2000,(30):1113-1118.